意式、美式、拿铁、摩卡……各式各样的咖啡已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喝咖啡是为了清醒,为了社交,也为了品鉴。咖啡象征着某种生活方式。那甜苦交融、香气馥郁的液体,在人们在啜饮时顺着舌尖滑入食道,留下余味无穷的味觉体验。咖啡爱好者们会讲究一杯咖啡的产地、烘焙程度和冲泡方式,却很少去研究一颗小小的果实是如何从热带雨林华盖下的一颗小灌木起,跨越崇山峻岭,穿越时间历史,旅行到我们手中,装载着种种奇闻逸事,成为黑褐色的生活情调。
现今记载最早的咖啡产自公元九世纪的卡法高地,即如今的埃塞俄比亚地区。流传最广的传说中,埃塞俄比亚的放羊娃卡尔迪发现他的羊吃了一些树叶和红果子后变得兴奋起来,谨慎起见,他观察了羊群一整晚,发现它们并没有中毒身亡。于是第二天,他自己也尝了一些浆果,并感到精神百倍,情不自禁开始与羊共舞。随着与羊共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放羊娃的神奇树种为了埃塞俄比亚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咖啡在地球上的第一个据点。
很快,卡尔迪和他的红果子就流入了阿拉伯,遍布整个伊斯兰世界。从宗教、药物之用,到日常生活的饮食,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古怪的咖啡食法:把咖啡树的叶子和种子嚼碎了直接食用;把咖啡液和咖啡果放在开水里煮,然后把煮好的水当作淡茶;把咖啡豆捣碎然后裹上油脂做成能量棒;又或是用发酵后的咖啡果肉酿酒。种种迹象都表明,咖啡爱好者远比咖啡更早出现,不知不觉间,人们已经无法离开这神奇的植物。
数百年后,十五世纪的咖啡爱好者们终于喝上了现代意义上的咖啡:经过水洗、烘焙、研磨和煮泡重重工序,口感愈发顺化的咖啡成了早期现代最重要的跨国商品之一。土耳其帝国严格把控着整个咖啡交易的过程,凡是要输出的咖啡豆,必先经过沸水煮或者烘焙,使种子失去活力,无法在其他国度落地生根。可树干再强大也无法决定种子将飘向何方:咖啡的魅力是如此强大,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人们最终还是将咖啡带到了印度,随后又传入欧美、拉美与非洲。
如此动人的植物,既让人欢喜,却又难免使人心生恐惧。与伊斯兰世界的消遣用途略有不同,十七世纪咖啡刚传入欧洲时被当作昂贵的药材供上层阶级使用,和咖啡、糖、可可、茶叶一般,是是来自东方的奇珍异品。医生们热爱咖啡,甚至将其开作灌肠剂药方;神父们憎恨咖啡,认为这是魔鬼的饮料,试图禁止咖啡的种植与引用;统治者们则畏惧咖啡,从麦加到君士坦丁堡再到普鲁士,他们尝试关闭咖啡厅,禁止引用咖啡,似乎咖啡与日益流行的咖啡馆的魅力将取代他们的魅力,动摇国民的政治信仰。
唯一的例外是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咖啡消费大国,美国在殖民地时期的主流饮品是酒精。美国独立革命之前,殖民地人们的一天都是从酒馆开始的。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每天总是喝得醉醺醺。为了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殖民地官员也将咖啡带到了美国,可许多清教徒并不喜欢咖啡这种泥水般糟糕的味道,咖啡只能算作是二流饮品。直到十八世纪后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试图用茶取代咖啡,将茶叶引入北美,可高昂的税收引发了反对,并导致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自此,与茶叶相对的咖啡就成了爱国饮品。
或许不需要考虑如此多历史故事,无论统治者支持与否,现代生活的基本结构——高速的移动、长时间的工作以及伴随而来的无穷尽的疲劳——决定了,咖啡的流行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与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人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长途移动也越来越多,咖啡不出意外地成为了真正的大众饮品。统治者和工人们都意识到,正如火车需要煤炭作为燃料,现代世界中的劳动者也许要咖啡来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换言之,咖啡乃是整个工业世界的原料。它是工人、士兵、牛仔、拓荒者的最佳伴侣,也是一天的劳作或行进后,他们在篝火旁能得到的最大的安慰。
大规模、体系化的咖啡需求推进着更标准化的咖啡生产。十九世纪的家庭煮泡的咖啡风味不佳,主妇必须用鸡蛋、鱼肉和鳕鱼皮等材料过滤咖啡渣,以至咖啡内满是鱼腥味。在二十世纪的早期机械化中,随着咖啡的烘焙和包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速溶咖啡出现了,借助持续不断的广告宣传和聪明的营销策略,它开始为人们熟知,并借助一战美国参战的契机流行起来。咖啡爱好者们或许会贬低速溶咖啡寡淡的口感,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速溶咖啡仍成为了参战士兵们口中亲切的“乔”(Joe)。
从二十世纪初的速溶咖啡到五十年代的咖啡贩卖机,战争年代结束后,人们在生活中离一杯热咖啡的距离越来越短,与之相应的则是咖啡品质的不断下降。由于供过于求,咖啡价格不断下跌,咖啡商们却还在大打价格战和广告战,这让咖啡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可要是跳出纯粹经济的角度,从中世纪的消遣到二十一世纪的咖啡时间——在繁忙之余给自己喝一杯咖啡的休息时间,缓解工作的紧张疲劳——是现代生活的节奏和韵律而非经济成本,决定了咖啡从享受性饮品到功能性饮品的变化,也决定了咖啡品质的下降。
与此同时,小咖啡商夹在咖啡巨头的围攻中默默生存,许多游历过欧洲、体验过欧洲的浓缩咖啡和精品咖啡店的年轻人对劣质咖啡充满不满,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精品咖啡运动由此诞生,今日众所周知的星巴克(Starbucks)也在西雅图正式成立。某种意义上,星巴克等咖啡连锁企业的出现宣告了一种新的属于战后中产阶级的咖啡时代的来临。在大规模功能性咖啡消费的衬托下,咖啡爱好者和烘焙师所追求的高品质咖啡就成为了一种复古生活方式的代言词,而唇边看似相同的黑色液体,就成为了区分不同阶层与生活方式的利器。
从平民的消遣到贵族的奢侈再到工人的给养和中产的品味,咖啡的命运折射着饮用者命运。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咖啡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无可否认的是,从一千多年前的牧羊人开始,这颗小小的种子逐渐征服了世界。它是一个庞大的行业,也是全世界价值最高的农产品之一,有数亿人以各种形式靠咖啡为生,也有数以十亿记的人沦陷在它的魅力之中,借助它与彼此相连。在现代生活中,对一位咖啡爱好者来说,一杯咖啡意味着什么?一场甜苦交融的盛宴、一场信马由缰的思维竞赛还是一次舒适的社交体验?或许我们无从选择:手捧一杯咖啡时,我们无法思考它,只能任它流过唇齿之间,滑入我们体内。
撰文:常井项
新媒体编辑:WHW